「最高退休人生」讀後

林以正
May 2, 2022

--

核心:

  • 退捨的勇氣
  • A brave retreat is a brave exploit
  • 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棁之,不可長保。 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 功成身退,天之道也。

陷阱

罪莫大于可欲,禍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

人的本能有各種的慾望,希望能夠滿足,希望能夠擁有,這是本然的反應,也是非常合理的取向;我們的諸多努力,也常是為了滿足這些很基本的需求,祈求持續獲得這些資源,這些都是我們工作與生活的基礎動機。

可是,老子想要提醒我們,當缺乏反省,當手段變成了目的,這些也就變成了很強烈的綑綁。在這本書中,作者也提出了幾個人們在工作上會被滿足的需求,但也往往因為這些需求的滿足太強烈地與工作結合在一起,使得一旦離開工作,這些需求的滿足就失去了倚靠,就落入了很強烈的失落。這些需求包括:

  • 歸屬感需求:對「公司」可以有認同,其中可以有同事,更得以擁有身份,可以有具體產出來證明自己;
  • 價值感渴望:因為有具體要解決的問題,也有具體的績效,提供了清楚的評量標準,讓人生似乎在一個可預期,可控制的軌道上前進著;
  • 結構感倚賴:一個組織形成了一個分工的結構,在結構中自己可以感覺「被保護住」。繁忙,甚至提供了一個可以不處理其他問題的藉口,也提供可以不需要思考複雜議題的合理性;
  • 逃避不確定性:改變意味著不確定性大幅度的增加。即便很討厭各種以「生產力」來評量自己的價值,但有標準總還是比沒有任何標準來得更有確定性。

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,是謂微明

當我們花了很長的一輩子去努力的工作,拼命求取成功與成就感。把基本需求的滿足與工作完全結合在一起。這是「陽」,也是我們習慣的注意力之所在。但是,當一直追求著「張」、「強」、「興」、「固」這些很「陽」的事物,但是卻沒有關注陰陽的平衡,一旦退休了,失去了,就直接落入「閉」、「弱」、「廢」、「奪」的哀怨與困境之中。

作者的建議:先擺脫

趕快先嘗試擺脫下列的價值與事物:

  • 擺脫「達成目標才是成功」
  • 擺脫「追求卓越」,活著就是幸福
  • 擺脫「非得要做些什麼才行」
  • 擺脫「不可被取代」的錯覺和期待
  • 擺脫「與他人比較」的心態與壓力
  • 擺脫「在共同體的中心」的期待和錯覺
  • 擺脫「你不行啦」的內在評價
  • 擺脫「找到熱情的陷阱」
  • 擺脫「縱向關係」的陷阱,經營「橫向關係」

不笑,不足以為道

首先要能夠「擺脫」,也要認清先前的理所當然,恐怕正是現在必須努力放掉的價值。沒有能夠放掉這些綑綁,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。「下士聞道,大笑之」,那是先前未能體驗陰陽之理的愚昧,所以對「擺脫」會嗤之以鼻的嘲笑。但其實這些需要擺脫的價值都是炙熱燃燒的陽,持續的追求,反將會使人耗竭,而無法再生。要擺脫在先前工作時所追求的事物,或許會招來懷疑與嘲笑,但是沒有被下士之輩嘲笑,又如何往上士之道前進呢?

作者建議要持續練習的方向:

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樸散則為器

做自己,是一個西方的詞彙,對於老子而言,則是「復歸於樸」,則要練習「守雌」、「守黑」、「守辱」這些修養。「唯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」,而在這樣的練習之下,也會培養出再生之後的柔韌。

  • 接納「什麼都不做」也沒關係
  • 專注在「此時此刻」的目標
  • 現在就是現在,不是為了未來作準備
  • 認識「自由」是要自己負起責任
  • 如實作自己
  • 建立「貢獻感」,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並與之連結
  • 關鍵不是要多偉大的貢獻,而是「謙遜」
  • 找到自己的獨特性
  • 所有關係都是「對等」的,不再把他人當作競爭的敵人,而是夥伴關係

小結:

在這一系列的閱讀中,大部分的書籍都很強調「正向」退休,但是怎樣叫做「正向」?用什麼標準來看「正向」,爬第二座山,創造第二曲線,建構長勝心態的更好,更滿足,更快樂嗎?這些詞彙的運用,總讓我頗為不安。退休,確實代表很多的不確定性的產生,過去已經過去,未來確實難以掌握,但是又如何好好的活在現在?此刻就放下與放鬆,可能也是很好的練習吧!(雖說是本書的心得,但也是讀老子有感)

買這本書,是因為作者的前一本著作「被討厭的勇氣」實在寫得精彩,也因此而好奇基於阿德勒的精神來看退休,又會是怎樣的論述?第一次讀,覺得相當失望,整本書的結構頗為破碎,論述並沒有掌握好階層,也沒有真的體會到阿德勒的精神是如何展現,也就因此而把書放在架上冷凍了!這週因為讀書會被導讀人選中,又重新閱讀一遍。心想,如果我不評價它,甚至一定要有所啟發,那會是怎樣的理解?剛好,五月底的一個教練研討會中,我規劃要以中庸&陰陽來談我的教練理念,因此手邊正好讀著老子,還有奇妙的小說「山茶花文具店」,在這個奇異的組合下,我好奇:如果用「 陰陽相生」來解讀這本書,又會是怎樣的角度?會有怎樣的整理?

回頭檢討第一次的閱讀,當時自己帶著特定的角度去期待,然後批判作者沒寫好,也是奇怪的判斷!人家作者完全也沒說他是要寫:阿德勒的退休勇氣啊??!!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」就是在罵我這種自認驕傲的人吧!

--

--

林以正

現為自由教練;前台大心理系副教授;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執行長;齊行國際顧問公司資深顧問